生活
新闻资讯
视频新闻
信息
房屋出租
房屋买卖
人才招聘
求职简历
征婚交友
二手车辆
出售求购
商家信息
怀仁
怀仁特产
怀仁景点
怀仁美食
怀仁名人
怀仁历史
怀仁民俗
怀仁民歌
便民
公众微信
便民电话
违章查询
怀仁Q群
公交线路
查公积金
网站首页 >> 怀仁历史:怀仁窑的前世今生

怀仁窑的前世今生

2019-05-24 21:47:21 浏览:3630

“怀仁窑”,乍一看,这个名称的外延太宽泛。在怀仁,以“窑”冠名的有煤窑、砖窑、瓦窑、石灰窑、水泥窑、碗窑、瓷窑,而“怀仁窑”所指为何?请看《中国陶瓷词典》的解释:辽、金、元瓷窑,窑址在今怀仁县,分布在小峪、张瓦沟、吴家窑等地,产品以烧黑釉瓷为主,器物有碗、盆、缸、弦纹瓶、鸡腿瓶、盏托、大口罐等。胎质较粗而釉质甚精,划花为主要装饰,线条简练。

本文论述的怀仁窑,当指怀仁境内从新石器时期至当代所有陶瓷生产活动的总和。

在怀仁,县境西部的洪涛山脉由南而北分布着三条大的河谷,自西向东汇入桑干河,它们分别是大峪河、小峪河、鹅毛河。历史上,三条河谷内均有陶瓷生产活动,而目前尚在生产的却只有大峪河沟内的吴家窑陶瓷厂了。其它陶瓷遗址均有遗存,但随着近年来修路扩建,遗存也所剩不多了。

怀仁地处大同煤田,煤炭储量丰富。与煤炭伴生的高岭土——大同土,在当地俗称砂石或黑矸,是闻名陶瓷界的高品位原料,在大峪河沟内蕴藏量尤丰。因其质量高产量大,也因其一般是与煤炭混采,当地一座煤矿即取名砂石矿。

大峪河沟内的碗窑村热窑湾有黄土,直接施于坯上,烧成即为釉,俗称黄土釉。还有一种称为“立土”的黄土,不用添加任何配料,直接施于瓷坯上即可烧出乌黑的釉来(古代人并未掌握钴、錳、铁等氧化物,不会有添加料。此土矿前些年开煤矿被推,有待专业人员再去勘寻)。

在此三条河谷内,沿河岸山崖裸露的红色、紫色、土黄色岩石,都是制陶瓷的原料。笔者曾从不同地方取上述岩石,经粉碎、成型、烧成均可烧结,只是烧结温度不同,有些岩石烧成后近似紫砂质,大有开发前途。

吴家窑矸土品类繁多 ,有“软矸”“硬矸”之分,从做大缸粗陶到制白胎细瓷尽可采选。出了大峪河沟至清水河段又有优质粘土矿藏——当地称石庄土。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石庄瓦盆村。

三条沟内优质的陶土原料和丰富的煤炭燃料,是陶瓷生产的必需物质资源,怀仁具有,得天独厚。

鹅毛河下游鹅毛口中街村西北岸一个名为瓜地沟的地方,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石器制造场遗址,是1937年由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发现的,贾兰坡曾三次来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考察,写出了《山西怀仁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》的调查报告,于1973年发表在《考古学报》第二期。报告把石器制造场断代于新石器早期,距今约一万年。报告在文化遗物中提到:发现有三块细泥红陶片,最大一块约10平方厘米,陶质细腻,不含砂粒,表、里有刮抹的痕迹,颜色黄褐,与华北各地常见的仰韶文化的细泥红陶没有明显区别。

1984年第4期《史前研究》中《山西怀仁窑子头的细石器遗存》一文提到,距鹅毛口石器制造场仅隔一条小冲沟的窑子头村“东岭”发现了一些细石器,同时发现的除有细泥红陶片外,还采集到灰陶片(一般灰陶产生于红陶之后)。

上世纪70年代,故宫博物院专家在鹅毛口张瓦沟发现了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六朝烧制陶瓷的遗址,把怀仁陶瓷活动上溯到宋代,下延至清代,并证明当时当地的陶瓷业已很具规模。当地还发现了一件形态逼真的黑釉盘角大尾巴羊玩具。上世纪80年代,鹅毛口当地农民在南山坡耕地,犁出一个大陶罐,也可作为佐证。

下峪遗址位于县境东部的河头乡,距桑干河东岸约七千米,遗址西边台地上有大量的生活用陶器残片,多为盆、罐类,以素陶为主。下峪村南二百米处的高坡上,残陶片密密麻麻,俯拾即是,多为三、四厘米的残片。陶片上有多种组合的细纹,也有少许的附加堆纹,粗绳纹极少,多为灰陶,有少量夹砂陶。考其年代上限不晚于西周,下限应在汉代。遗憾的是当地未见陶瓷窑遗址。但在交通运输尚不发达的当时,这些陶器是不会由远方运来的。

怀仁县城东15里处的陈庄村发现了一处较大的东周时代遗址,遗址内土层中有很多泥质灰陶器残片和少量的夹砂陶片,陶片上有细绳纹,器形有壶、盆、罐,最多的是豆。

怀仁县城北20公里处的温庄遗址,城墙夯土内仍有很多陶器残片。县境内汉代勮阳城遗址内有大量生活用陶器的残片。县城南30多公里的日中城村南有一古城遗址,内有各种汉代纹饰的陶片信手即可拾到,还有瓦当。

县城南10余里的万金桥村西南发现了大量残陶片堆积,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,近一米多厚,残片多为大型的坛、罐、盆,器壁厚重,器形硕大,此处是一个值得专业详考的地方。

近年县城大拆迁,城内多地有陶器出土。在仓巷地下发现了数口金代的大型陶罐。观巷内有一处辽、金残器窖坑。在怀仁老城周围发现的许多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时代的墓葬中,都有许多陶瓷明器;县城内泰安门施工,发现了大量辽、金时期的瓷器残片;怀仁气象站一带的辽、金墓中出土了黑釉瓷器“黑釉剔花坛”。

据叶喆民著《中国陶瓷史》载:作者1977年考察该窑址(怀仁窑)时,曾采集到白釉、黑釉、酱釉、白地绘黑花、黑釉划花、白釉灰地剔划花、辽三彩、钧釉等瓷片,还有鸡腿瓶残片,多属辽金之物。可见怀仁于辽、金时代为陶瓷兴盛之地,陶瓷业发达,留有许多遗存。

上述这些都印证了自鹅毛口细石器时代(当时人类已能制作原始陶器)到春秋战国、汉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,在怀仁这片土地上,一直有陶瓷业长时间存续,人文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厚重。陶瓷生产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。

怀仁窑陶瓷的工艺强项是:釉质甚精。

怀仁窑陶瓷的装饰特色,主要是釉层剔划花,详细可分剔花和划花。

白釉剔划花,黑釉剔划花,怀仁窑都有,其刻划方法是:

1、留花剔地,划出花纹后把空地全部剔掉。

2、黑釉剔划花,是利用黄土釉烧成后的黑色和经过剔划后露出的坯体色,以强烈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花形,其实剔是要产生“面”。

3、单线划花,在釉面上只用线条钩出纹样来,空地不做任何处理,划不产生“面”。用线组成“面”是又一回事。

4、钩花划地,先勾出纹样的轮廓,然后把空地划成各种形式的线条,构成较柔和的中间色调,怀仁的特色是划成“席片纹”。剔划花纹使用的工具很简单,有一种粗铁笔,一种细铁笔和一把骨或竹制的平头小铲,一般先用细笔划出流畅的线条,再用粗笔加宽加粗。

剔划花是釉层装饰中的一种,含剔划釉色和剔划化妆土两个方面,按釉色又分为黑釉剔划花或白釉剔划花,其实黑釉剔划的是釉层,白釉剔划的是化妆土,而后再罩一层透明白釉。

明末后,怀仁窑除吴家窑碗窑村有陶瓷生产,石庄村有红土陶器生产外,再无窑口存在。

怀仁石庄村的红土瓦盆,当是明末清初兴起。石庄村的陶器生产,烧成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,胎质类似仰韶文化的陶器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手工轮制,一人转轮,一人拉坯,甚为原始。主要生产罐和盆。罐主要有水罐(取水、运水、储水之用)和饭罐(有单耳罐和双耳罐),陶饭罐罐壁厚,有保温的优点。早先的庄稼人出地劳动,早饭要送到地里去,就用这石庄的红陶罐。茅罐,即俗话中的粪罐子,常为菜农所用。盆,用处多,品种也多,有半升盆、五升盆、七升盆、大斗盆,有盛菜、盛糕的盆。种花作花盆,透气,不腐根。也有夜用的尿盆、乡俗发丧用的丧盆。三百多年来,石庄盆红遍口里口外,在外乡,瓦盆成了怀仁的代名词(笔者1987年在该村下乡一年,曾建议窑户可用石膏模成型,既规整又可提高生产效率)。由于怀仁石庄瓦盆的使用价值逐渐为现代器物所取代,且无任何艺术追求,又由于环保等因素的限制,瓦盆业已失去了生命力。

《怀仁县新志·物产》载:磁器、沙器、红瓦器……

《中国实业志·山西卷》载:怀仁陶埴一技,独擅北方。

此为地方志书对怀仁陶瓷简洁的记载,亦可看作粗疏之笔 。《大同府志》记载,闻名于世的大同明代琉璃九龙壁,是怀仁吴家窑制造。

吴家窑作为怀仁窑众多窑口之一,延续时间最长。笔者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入吴家窑瓷厂当学徒时,厂里还有一些古旧的作坊,称为“大场房”,场房低矮,炭火烧炕,干燥坯体,当时已改为打制耐火砖的场所,紧挨着有直焰窑,还在使用。能烧造出大同九龙壁这样的巨制,想必一定要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场地并会有一些遗存,但吴家窑村距碗窑村仅二里地又在一条山沟里,几十年来多方寻访,连片砖只瓦的琉璃部件都未能有所发现。为此,笔者请教山西陶瓷老专家朔州籍的水既生先生,他指出:有时一些大规模的一次性陶瓷活动,就在现场搭棚建窑,大同琉璃九龙壁就有这种可能。

谈到琉璃在怀仁的历史,他老人家讲了一个骇人听闻、仅流传于怀仁窑场的故事:说的是一位年轻窑工,邀来四邻八乡,大宴宾客,说是要请吃肉。人们盘腿上炕,只等肉到。但迟迟未端上来,便问东家:“你的肉呢?”年轻窑工指着炕上的老父冷言道:“你下来!”又对大家说:“就吃他。”众人骇然,惊问:“啊!吃你爹?”窑工道:“留着他有啥用!几十年了,一个琉璃药方,他都不传我,不如杀了吃肉。”一个寓言般的故事,不无夸张,可见琉璃烧制,技艺传承,在怀仁是有其渊源的。

能有名有姓与现代陶瓷生产联系起来的近代陶瓷活动,在我县只有大峪口沟里的吴家窑村和碗窑村。碗窑村原名张毛圪塔,依托自然资源优势,村民祖祖辈辈烧碗,就得了碗窑的村名。旧时碗窑村也有“瓮窑”,但做的小件多大件少,也就没叫出瓮窑村、缸窑村的村名来。其实北上不远的左云马道头就做大瓮大缸,真还有点大件小器自然分工的意味。

碗窑村至解放前尚有十家陶瓷烧造大户,能记起的,分别是大峪河西王氏,字号五盛永的大场院;王氏的西场院;字号五福常的王氏;河东字号永成功的王世英;周善堂的北柜;王生瑞祖上的南柜;王培如祖上的瓮窑;顾氏的字号天顺意;热窑湾刘三红的祖上;以及西场院的李奇、李果的祖上。其可谓星罗棋布,规模非凡。

陶瓷烧造大户们的后人,大多承继祖传从事陶瓷业。

如五盛永王氏,有王文、王茂、王五虎等,他们的祖爷老弟兄五人:王子仕、孝仕、父仕、心仕、宽仕在五盛永的旗帜下,人多势壮,一百多年前在晋北陶瓷行业独大一方,盛极一时。

北柜有周四、周根喜、周瑞、周秀、周占录、周进兵、周进才。周瑞是拔笼盔高手。

南柜的王思敬、王思聪弟兄二人是陶瓷模型造型高手,王思聪的“菜盒”“奔马”瓷器作品,是如今人们收藏的热货。

瓮窑的王根寅、王根成、王培如、王小山、王长才、王云从事陶瓷产业一直到退休,当年瓮窑的产品在大同盛永福瓷器店开有专柜。

西场院的李奇、李果、李久云,其后人李录、李春是我县当代陶瓷名家。

天顺意的后人顾四六、顾焕子、顾君、顾二牛、顾二旦、顾存英、顾存贵、顾明都是彩画和捏塑的大师傅。顾天泰也在瓷厂管事多年。

永成功有王世英、王杰、王占荣从业陶瓷。

热窑湾有刘瑞、刘仲、刘五、刘存礼、刘生有。

历史上,碗窑村的陶瓷生产工艺相对落后,以现代人的角度看,那真是原生态。笔者入陶瓷行业40多年,第一次听到“撞釉子”这种工艺,以前一直以为石磨水磨磨釉料就足够古老的了,不意有更原始的“撞釉子”法来研磨釉料。“撞釉子”也叫“二人抬”,是两个人在水石槽中用木棍来回推拉一块重石,从而研磨釉料。撞的差不多时,加上水搅匀,舀出沉淀去杂,即可施用。试想此法与石磨相较,孰优孰劣?这是一个力气活儿,泥水活儿,笨活儿,常由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们担当,两人挣一个大人的工钱,家境穷苦的孩子们多为之。张茂德师傅年少时就干过。

那时的釉用石料还是从河北唐山用骡马驮子驮回。千里之遥,实属不易。

旧时山村里的孩子们念书的少,有点体力即去窑上干活儿,小的送饭,大的揉泥、码坯、帮工、打杂,甚或赤屁股孩子就干上活了。王润余七八岁帮工,王五虎十一岁就参加工作。

在碗窑,称呼老一代轮盘上塑造器皿坯件的师傅为捏黑货的,因为这些坯件是要挂黑釉的。知名姓的好老师傅有顾存英、顾存贵、王杰、王斌、王五虎等。要想学成个捏黑货的轮盘大师傅也不容易。大师傅带徒弟是要挑苗子的,看你是否端正健壮,看你是否聪明灵利,看你是否吃苦耐劳,当然也看你是否沾亲带故。张茂德师傅当年是在大师傅吃饭的空挡试着学会的。也有看不起后生、鼠目寸光的大师傅,顾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,看见年轻人上轮试试,便嘲讽曰:啊?人不大,心倒不小。就这不大的人,后来也是股长科长干部的当当。这是后话了。

碗窑瓷厂的原始轮盘是靠手摇惯性为动力的,放上泥尽快拉坯成型。拉小碗摇一次轮盘做两个,一天也能做五六百个。1958年后,电动机轮逐步取代了手摇轮盘,但直到70年代,王贵义师傅还用手工轮盘做一些特殊产品。

陶瓷成型自古不外捏塑、轮塑、模塑。唯有轮塑是靠机械的,因而效率高,产量大,器型易于整齐划一,故陶瓷的大宗产品都是轮制,如瓮、缸、盔、罐、盆、碗、碟、盏、壶、盘等。在碗窑的陶瓷制品中还有些有地方特色或地方称呼的,如马笼子(盛放米面)、饭罐、调料钵、大二盔子、盆子、大罐、夜壶、油葫芦(马车上带的润滑油贮存小瓶)等。

说起这油葫芦还有个小故事,那年腊月,碗窑的二后生去内蒙卖陶瓷油葫芦,内蒙地广路长车多,二后生谋的准,有备而往,住进车马大店,谁知恰遇大雪封路,数日内行人不见车马稀,一车油葫芦卖不出去。不要说回家过个好年,眼看盘缠花净,恐怕连家也回不了了。望着漫天大雪,不禁潸然泪下,继而悲恸不已。店家问其何以如此悲痛,二后生哭道:我们碗窑村能做油葫芦的小手师傅得急病死啦,油葫芦口小,天大的老师傅也做不了,这油葫芦再也做不出来了,我哭我的小手师傅。店家看二后生情深意重,再一想这绝无仅有的一车油葫芦也能赚一笔,就慨然包下。二后生想小手师傅心切,当日谢过店家,携了一车油葫芦的钱,风雪不挡道拍马不回头,去了。

在碗窑村一说到能自立“轮盘”养车马,就是上好的人家,“立轮盘”是自备了整套窑场窑具窑炉的。解放初划成份,这些人家都划到富农以上,一些窑场主不愿享用这“头衔”,纷纷亡命天涯,一般走口外的多。后来政府的政策也放的宽,办事的也实事求是:你们回来,亦可划中农。话是放出去了,但归者寥寥。

碗窑村陶瓷业于公元1949年后有了划时代的变革。河西陶瓷大户大场院、李奇窑、西场院、五福常窑、永成功窑在党的领导下,由公私合营直至成立了国营怀仁县碗厂,首任领导马道明。1954年,河东成立了吴家窑碗业生产合作社,年轻的段英是领导,1958年并入县碗厂,成为直到如今的吴家窑陶瓷厂。

1957至1958年,乘着大跃进的东风,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吴瓷厂开始安装球磨、机轮 ,用柴油机、蒸汽机为动力带动球磨、机轮、石碾进行生产,效率大为提高。

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,当年厂领导高瞻远瞩,派出大量识字的青年去河北宣化陶瓷厂学习,有王茂、顾明、张通、魏忠义、武立奎、杨二兵、高喜印等。陶瓷工艺、原料、烧成、模型、成型,样样齐全都学了回来。后来这批才俊各领一方,成了吴瓷厂的顶梁柱。

吴瓷厂的陶瓷装饰,一路是当地祖传,是画粗瓷的(黑釉缸罐一类),有周老爱、张焕女、顾二旦、陈果叶等。画粗瓷的传统画料是称作“马马红”和“红垌”的当地土料,画在挂了碱矸(化妆土)的生坯上,再上釉烧成,这就是名贵的陶瓷铁锈花装饰。另一路是1959年赴宣化学习彩绘的师秀梅、张秀梅、夏月梅、李立英、贺秀兰,是画细瓷的。画细瓷一般用氧化钴,最早用的是南洋输入的“苏泥勃青”,后来采用“珠明料”。这就是大名赫赫的青花瓷。

1958年,国家工业基建大干快上,窑炉耐火材料抢手,吴瓷厂烧制耐火砖得天独厚。于是乎,全厂总动员,拉坯的、捏碗的、赶皮车的,连老哑仝贵林等,只要体力好的一齐上阵,改行打砖。又充实了制模木工师傅李英、岳存、李富国。同时四路八下招工,一时间,此起彼伏的打砖声声声不断,烧砖窑炉火冲天。1962年,国家进行“六二压”,一声令下,多少青壮工人离厂回乡。日后国家落实“六二压”政策,有多少人为复职跑断腿,有的人至死也没跑出个结果。

1959年,吴瓷厂从小峪煤矿拉线输入电力,这是大峪口沟内第一家。吴瓷厂能在50年代开怀仁手工业用电之先河,老厂长薛凤仪功不可没。薛凤仪是时任大同市长薛凤霄的弟弟,一趟电杆是从别处拆来的,碗厂全力以赴拉运电杆,凡参加拉电杆的工人一律白面馒头侍候,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话。50多年后的今天,当年的参与者每谈及此,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。当时的峙峰山矿、砂石矿都是从吴瓷厂输电。

70代初,王文轩任吴瓷厂书记时,他主导大力开拓新产品,厂里开发生产的黑釉描金立式茶具、黑釉描金盖杯,搅釉合半、三合、四合、五合壶,松竹梅坛、向日葵大菜盒、鱼纹小菜盒,象型醋、酱油壶等产品,以其独到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土釉风格名重一时,行销国内外。出口瓷换回的日野汽车,从瓷厂下金沙滩,迈速七十跑大峪沟的山路,风生水起。那是吴瓷厂的辉煌时期。

陈平、薛凤仪、张培业、白世芳、王良金、王文轩、曹维凡、王三籽、周永兴、常光有、孙二权、贺增禄、唐秉成、李录、田官有。以上是吴瓷厂的历任老领导名录,有些人已离我们而去,后来者应该感念他们。

相较吴家窑陶瓷厂,后来居上的雁北地区瓷厂,在怀仁人的印象中是有些洋气的,先看那四根顶天立地的大窑道,那是怀仁现代工业化的象征,是地标式建筑。曾经的黑烟滚滚,那是欣欣向荣的时代特色。

1958年,山西省轻工厅决定在雁同地区建两个大厂,一个是糖厂建在大同平旺,一个是瓷厂尚需勘址。瓷厂筹备处设大同市小南街43号市招待所。筹备处主任刘广和,当年王连华、鲁福祯、曹发田、胡昭明一行四人曾去朔县勘址,因朔县朔方朔风大,积沙厚,后来看中了怀仁这块风水宝地,厂址位于县城西关。建厂规划国家投资150万元,年产150万件产品,厂名定为大同瓷厂。初期霍玉如任党委书记,1958年动工,直至1963年四大烟囱建起前,厂内生产一直为试验、试产阶段。

建厂伊始,1958年派胡昭明去湖南醴陵学釉下五彩;新招徒工李祥、李秀梅、韩秀兰、靳如意、姚甫舜等20多人赴江西景德镇学习彩绘八个月;曹日才、龚廷贵、张旺、张守金等赴山东海城学模型、成型。可见当时厂领导的开阔胸怀和远大抱负,值得后来者钦佩。

随后,各路陶瓷大家齐聚怀仁:1961年,山东宋述法来厂;1962年,北京硅院浦宗仁、刘西良,太原张寅卯、田晋运来厂;随后,省轻院毕业的赵彦忠、毛铨、安国祥、赵德胜等近20人来厂。1963年,江西景德镇陶院廖文尧、陈述雄来厂;1964年,四川美院吴德文(后为著名画家)、中央美院郭印良来厂;1964年建隧道窑,天津大学周录洁来厂;1968年,山西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(陶瓷、装潢、印染)三个班的大部学生分配来厂,他们是白德华、郭复新、裴文奎(现为著名画家)、王汉中、龚萍、安素卿等。后来的这些学生,大多无用武之地,安排站机轮、看碾子、装出窑、烤花、贴花、开汽车等。学未致用,浪费极大。

1970年,大同瓷厂划归雁北地区,1975年改名为雁北瓷厂,1985年划归怀仁县管理,1993年怀仁县划归朔州市,还挂过朔州瓷厂的牌子,但这个厂名没叫出去,后来不挂了。再后来厂子也没了。

雁北瓷厂的历任老领导有霍玉如、马骥、郭慧生、齐学增、郭高才、王文轩、伊兴志、宋述法、郭永宁、张仕贵、张宏、李录等。

雁北地区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。陶研所的成立,一来是基于当时雁北地区各县(朔县、右玉、平鲁、怀仁)陶瓷厂纷纷上马,需要技术支持,是大形势的需要。二来是雁北瓷厂有过多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恰当的使用,纷纷外调,地区为留住这些“老九”,设了陶研所这座庙,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,其功德大矣。

陶研所的前身是雁北瓷厂的试制组。首任所长宋述法,书记郑广。陶研所聚集了不少陶瓷方面的技术、艺术人才,生产的陶瓷酒具、茶具、嫦娥台灯、长颈鹿台灯、玉柱杯等在70年代是难得一求的精品,也是当时人们礼尚往来的上好礼物。王汉忠创作的玉柱杯为人民大会堂山西厅选用,“雁翠瓷”获国家轻工部三等奖,赵彦忠、李石志被聘为《陶瓷艺术》编委,廖文尧、陈福冬、李石志等人的陶艺作品赴日本崎玉县参加展览,并高价售出,为山西争了光。

尊师重艺是陶瓷行业的优良传统,陶研所宋述法所长是工人出身,练就一身技艺,当时陶研所的员工都不称其为所长,而是亲切地称呼他宋师傅,充满崇敬之情。陶研所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凡新来的学生,无论是大学生二学生,都要认一位专业师傅,再从一笔一画、识料辩色学起。当时笔者由所长指派,认湖南醴陵釉下彩传人陈福冬为师,数年学艺,终身受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975年,雁北轻工局在雁北瓷厂办起了“七·二一”工人大学,全区各瓷厂都派员来学习陶瓷技术,以应善宝、胡昭明、谢成林、毛铨等本单位的老牌大学生、老工程师为教员,学员有刘翠喜、蔚强、穆易、王文军、朱万何等,这些人后来在各县各厂大都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务领导。即使后来搞承包经营或独立建厂,他们也都是行家里手。可见学得一门手艺技术,为立命之源安身之本,是何等重要。

80年代初,雁北地委副书记郭巨民曾策划在陶研所的基础上新建陶瓷学校,后陶研所划归怀仁,随之新建陶瓷学校一事告吹。1993年,怀仁县在陶研所院内建起了三层的陶瓷学校教学楼。教室、办公室一应俱全,后来没了下文,再后来成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的办公场所。如当年怀仁的陶瓷技术教育能及早起步,如今的怀仁陶瓷一定会臻于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的境界。

陶研所的历任老领导有宋述法、郑广、贾少华、胡昭明、陈述雄、李中林、邢明山、毛铨等。

怀仁县陶瓷厂的前身是县砖瓦厂的陶瓷车间。该车间1976年成立,车间主任贺忠,有两个成型车间,主要是拉碗(制坯),共有五、六十人。陶瓷生产初期,厂里派石存山、师维平、周再德、王转如等去河北宣化学习陶瓷工艺、制模、成型、烧成。1977年,县砖厂搬迁,县陶瓷厂成立,历任厂长有任有树、常光有、王官贵、孙二权、高玉福、苏佐等。随着市场的需求,1978年开始生产马赛克砖,技术员马润贵设计样品包装盒,深受客户欢迎。1996年改产陶瓷卫生洁具。

怀仁县城关镇陶瓷厂于1974年由街道居民创办,主要生产碗、杯。1981年和吴家窑陶瓷厂合办,开始生产建筑用琉璃制品。1993年后陶瓷酒瓶成为其主打产品。

时至今日,怀仁县已发展成为一个有60余厂家、90多条生产线、年生产能力超过15亿件产品的日用瓷生产基地。在艺术瓷方面有釉下茶彩、铁锈花釉、窑变釉、釉中彩、堆釉、刻瓷、瓷塑等,这些产品在全国和省级陶艺展赛中,屡获金银铜奖,并由此培育出了土生土长的省级陶瓷艺术大师。

广义的怀仁窑,应该是一个陶瓷产业,是生产时间跨度更长、陶瓷活动范围更广、陶瓷种类更繁杂、从制造土陶器到生产细瓷的众多窑场的集合体。我们今天追溯它的历史渊源,为的就是传承发扬,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辉煌灿烂。

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,笔者走访了我县老一代陶瓷工作者胡昭明、廖文尧、马润贵诸先生和王五虎、张茂德、王占荣等众位师傅,县域内的考古内容参阅了安孝文先生这方面的著述,在此一并表示感谢。


网友评论:
我也评论:

热门推荐

关于怀仁588信息网 | 法律声明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帮助中心
Copyright ® 2007 - 2014 怀仁588信息网 版权所有